一是健全制度体系,强化规范引领。出台《吉安市新型研发机构认定管理办法》,明确功能定位与认定标准,聚焦“1+5”主导产业,突出多元投入、市场导向和灵活用人机制,推动机构规范化、高质量发展。联动各县(市、区)科技部门协同开展申报、初审与日常管理,构建覆盖全市的培育服务体系,引导研发资源精准服务产业需求。
二是培育创新梯队,赋能产业升级。构建“市级—省级预备队”梯度培育体系,截至目前,全市共有4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,2024年首批认定4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,涵盖电子信息、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。依托井冈山生物技术研究院、红壤研究所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,推动园艺植物种质创新、红壤改良、农产品加工等一批关键技术在本地转化应用,累计服务企业超40家,培训技术骨干1000余人,有效支撑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。通讯终端产业技术研究院构建“需求—研发—转化”闭环机制,累计解决企业技术难题200余项,推动视觉检测、机器人装备等9项新产品成功应用,助力电子信息产业提质增效。
三是强化政策激励,激发创新活力。对运行满一年且评估合格以上的机构给予30万元奖补,重点支持研发活动、人才引进与平台建设。对高层次人才领衔创办的新型研发机构,经评审给予不超过两年的定向委托科技项目支持,并配套落实“吉安人才新政30条”相关政策,持续优化创新生态。近年来,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累计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,带动产业链企业32家,形成2个技术集群,推动多项技术成果在红壤改良、特色种植等领域示范推广,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